这学期就像捧在手心的一捧沙,看似满满当当,却在不经意间从指缝溜走大半。看着孩子们从开学初的跌跌撞撞到如今能利落地叠外套,作为老师,谁又能说这不是最动人的成长画卷?培养中班幼儿的自理能力,何尝不是在播种独立的种子?
记得刚开学时,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午睡起床后像小企鹅般排队等着老师扣纽扣,水杯架前歪歪扭扭的鞋子排成"贪吃蛇"。我们笑称这是"甜蜜的负担",但更明白放手的重要性。于是将生活环节拆解成游戏——给布娃娃穿衣服大赛,袜子配对寻宝游戏,连洗手都能变成"泡沫魔法秀"。当孩子举着卷成寿司状的被子炫耀时,眼睛里的光比星星还亮。这不正是教育最美的样子吗?
学期中段,我们开始尝试"小管家"制度。每天的值日生戴着特制勋章分发餐具,那神气活现的模样,活像戴着将军勋章。有个总把鞋子穿反的小姑娘,自从负责检查同伴的鞋袜,竟再没出过错。同伴的力量有时比老师千万句叮嘱更管用,您说是不是?那些挂在矮柜上的小毛巾,从最初的"抽象派画作"渐渐变成了整齐的方阵。
临近期末,最欣慰的莫过于听到家长们的反馈。有个妈妈红着眼眶说孩子在家主动叠好了全家人的睡衣,那一刻突然觉得,我们撒向日常生活的那些"小芝麻",原来真的能长出参天大树。当然也有遗憾,比如个别孩子仍像"甩手掌柜",但这何尝不是下学期的发力点?
教育本就是慢艺术。当孩子学会把"老师帮帮我"变成"我自己来",那些被揉皱的衣角、系成死结的鞋带,都成了成长最好的见证。站在学期终点回望,突然明白:我们不是在培养会穿衣吃饭的机器,而是在浇灌一个个即将破土而出的独立灵魂。